環保人士這種病,只靠道德式節能是不會好的。快來工作坊接受治療,開啟顛覆想像的校內能源治理討論吧!
文/何威融
歷經三個月籌備期的校園能源診斷工作坊於2017年5月5日展開,活動一開始的小遊戲「校園電費終極密碼」,讓參與者透過遊戲的方式猜猜自己的系所單位一個月繳了多少電費?透過一來一往猜電費的互動,建立起對校園能源耗費的基本認識。

圖一、認真聽講的學員們。
有了對校園用電花費的認識後,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吳澄澄講師也以生活中常見的相新聞,搭配簡單的問答讓學員們對台灣能源現況更為了解。像是台灣的工業用電佔比最高,佔比超過一半。台灣人均用電量是亞洲第一名、全球第十三名,超越日本、韓國是世界平均值的三倍!而根據 2010 年官方能源政策規劃,未來15年間,為了供應經濟成長所需,每年用電量成長 3%。除了開源之外,我們更需要節流,而問題點則是「我們該如何降低尖峰用電?」才不會發生限電危機。
澄澄接著帶出了許多策略及案例介紹,說明我們可以有許多不同的策略達到用電零成長並降低尖峰用電,例如:要求使用者付能源稅,將污染的外部成本內部化。或是利用發展再生能源的優點,如因地制宜特性、多元發展(潮汐、風力、地熱、太陽能)、有相對的供電獨立性(區域電網、在地社群)等。但鼓勵再生能源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反省推動過程中的缺失,例如:苑裡反瘋車議題。由此可見,能源議題是具有公共性的,不能夠只談成本及獲利,必須建立良好的公共參與、溝通機制以及考慮對環境會造成哪些衝擊,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從道德式的節能邁向制度面的節能,以達到能源民主的願景。
在看完台灣尺度的能源現況及分析轉型策略後,下一位講者是目前學生會永續部部長的顏東白同學。東白從掌管學校用電耗能大小事的總務處談起,想知道自己的電如何自己省?從問問你家總務長開始吧!台大總務處表示全校的用電量從2009年以來逐年遞減,但在2015後開始回漲,原因是因為之前的節電方式是改善和更新各種大型耗能設備,之後就遇到貧頸了!尤其台大全校電費從2002年的兩億五千萬一路漲到2016年的四億六千萬,目前總務處也面臨了巨大的節電挑戰。現今的校園節電政策方向為各單位自主節能,總務處及能源管理小組協助輔導。
那這麼多的用電量是哪來的呢?接著談談校總區一直在耗電前三名的公共建物——總圖書館。從校園節電專案發起以來,校內許多關注能源議題的同學也透過自身科系的專業一起協助專案的進行。例如:上學期生工系的同學就對總圖書館做了能源盤查,對總圖書館的不同空間類型給出了建議的能源使用密度標準(Energy Usage Intensity, EUI)。而總圖的節能措施主要也是硬體更換,在空調系統中加裝了儲冰設備,藉此延後夏日下午的太陽輻射對建物熱延遲所造成的用電高峰。雖然儲冰設備可以讓用電尖峰延遲或下降,然而因為是在晚上的離峰時間製冰,所以總體卻會讓用電量增加。由此可見,除了硬體技術的改善外,制度管理及使用者特性也是未來在推動校園節電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延伸閱讀:雙管齊下的校園節能實作)

圖二、第一天工作坊參與者大合照。
平時生活中的設備用電量知多少?要怎麼看、怎麼挑,才是節能減碳又省錢的呢?這部分由氣候所的何威融同學從基本的用電名詞解釋,教你知道挑選時該注意的眉角。生活中主要用電設備分為:照明、空調、冷凍冷藏及熱水設備。
第一、照明設備的口訣是「一流、雙色、好省電!」看燈亮不亮的指標是「流明」而非「瓦數」;雙色指的是想要黃光(2700~3000K)還是白光(5000K以上);好省電的挑選原則是LED燈大大優於白熾燈、鎢絲燈、螢光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