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能源診斷工作坊

環保人士這種病,只靠道德式節能是不會好的。快來工作坊接受治療,開啟顛覆想像的校內能源治理討論吧!

文/顏東白

校園能源診斷工作坊第二天於隔週2017年5月12日舉行,課程內容一樣物超所值。

圖一、永續環境與綠建築實驗室賴怡廷所提供的,建築耗能建模所需參數;本次能源診斷工作坊中,關於設備、設備設定和使用時程都有經過實際問卷調查,未來建模結果將作為工作坊成員提出的節能方案的成效分析工具。

史無前例的校園節能評估方式!

一開始我們延著上一週的脈絡,從台灣的能源結構、台大校園的能源治理,繼續降尺度,終於來到社會社工系系館本身的特性介紹。本次工作坊和生工系永續環境與綠建築實驗室合作,實驗室的賴怡廷同學將透過建模方式分析社會社工系系館中不同耗電項目的逐時耗能量,以在日後節能方案提出時據而計算節能效益。

這套方法在大學校園的能源治理中,有積極的開創性意義。首先,逐時耗能計算中需要的研究室設備和使用時程都是之前氣候行動社實際透過逐一拜訪取得的資料,這種作法將能提升系館耗能盤點的精確度。其次,在過去的校園節能評估中也沒有採取耗能建模的手段,遑論和空間使用者主動提出方案、先行溝通以評估節能效益這種新穎的手法。這是這次節能方案的討論迥異於過去的一大差異。

參與本次活動的房思宏老師對於這個模式非常有興趣;未來,他也計畫在無邊界大學課程中推出3D建築模擬的課程推廣,讓相關建築耗能模型在校園節能有更廣泛的應用。同樣參與本次活動的劉如意助教則提出這樣的耗能建模,對於計畫中的建物的耗能分析會有更高的效益。雖然目前綠建築法規中沒有要求建物以耗能建模當作評估指標,但未來台大確實有能力、也有資源率先運用。

怎麼討論使用者的能源需求和節能設計?

在介紹了未來節能效益盤點的方式後,接著由綠盟的澄澄講師帶領大家利用回家作業來做能源討論的示範。學員首先針對澄澄提供的教材案例做討論,因為學員們不是空間使用者,在討論時出現了許多天馬行空的想法,比如將其中一個臥房改成書房,讓所有人睡在同一個房間等作法(雖然提出者根據自身經驗,強調這件事非常可行)。

然而下一階段拿出自己作業進行盤點時,因為自己就是該空間的使用者,學員們便發現直接要求使用習慣改變可能產生的困難。因此出現了其他有創意但不一定會直接影響舒適度的做法,比如有人便建議居家冷氣可以在穩定地運轉一小時後先關機,等半個小時溫度上升一到兩度後再開啟,如此的運轉設定便可以達到可觀的節能量。這些來回的討論讓學員們理解現實中從使用者角度出發的節能策略會遇到哪些困難,要如何妥善溝通顯然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綠然能源的節能故事

而本日的重頭戲,綠然能源(DOMI EARTH)的講者倪旎接下來分享這間B型企業的能源故事;在搬到新的辦公室後,透過集體討論、分階段實行不同方案的方式,用電量得以比之前的用戶節省一半以上。比如說,討論如何避免熱水器的耗能後,大家同意每天必須有人輪流負責用快煮壺煮水並泡進保溫杯當中;討論如何降低電腦、電燈的使用時,大家同意不應該熬夜加班、晚上專心生活不要叨擾同事。這樣民主、平等的模式也是我們希望學員們未來能在社會社工系系館帶起來的風氣。

圖二、講者倪旎正在熱情地分享辦公室節電成效。